Descargar la presentación
La descarga está en progreso. Por favor, espere
1
公共選擇理論
2
公共選擇理論 人是自利的,並追求效用極大化 由於官僚體制缺乏競爭,以及官員追求私益的傾向,使得政府在經濟資源的分配及使用上,沒有經濟效率.
反對國家過度干預與獨占. 市場機制應代替政府體制以提供財貨與服務,使顧客更滿意,並降低單位成本.
3
公共選擇與投票 投票就是一種公共選擇的方式,由公民投票來決定政府提供什麼公共財、要供給多少、以及從哪裡獲得經費來源.
每一個公民都是基於自身利益去參與投票. 公民選擇是否會投贊成票的條件: 獲得每一單位財貨所要付出的成本(稅捐)小於或等於預期從增加每一單位所得到的邊際利益.(參考圖7-1)
4
公共選擇與投票(續) 影響選民是否參與投票的因素: 基於對投票這個動作的利弊得失作分析. 投票的成本 候選人政見沒有多大的不同
沒有可茲信賴的資訊(ex. 政策的社會利益,經費籌措,經費分攤的辦法等等.)
5
公共選擇與投票(續) 影響公共選擇導致公共政策的通過與否的因素: 公共選擇的規則對於贊成票比例的要求
公共財貨的平均成本(關係到成本的分攤)以及邊際成本(關係到最適產量) 選民獲得的資訊是否充分 選民的邊際成本(關係到稅的問題) 公共財貨產生的利益,如何在選民之間分配.
6
一致票決(Unanimous Voting)
公共政策最理想的實現方式, 就是獲得全民一致贊同 理論上: 假設每一個人都明白了解某一公共財貨在其心中的價值→就可以有圖7-2的公共財貨最佳數量的出現 (即MSC=MSB時, 帕瑞圖最適境界得以實現) 實際上: 每一個人並不清楚每一個議案實際需要的成本和可帶來的利益 不一定透過投票反應其意願 每一個人都有否決權, 會使公共政策不易推動
7
圖7-2
8
多數票決(Majority Voting)
假設AC=MC=300 Da , Db, Dc:不同的生產水準之下, 每增加一單位的產出所帶給這三人的邊際利益 TPi:每一位為了獲得額外一單位的產出所需付出的邊際成本(個別) 投票表決產出水準: 4單位:A 滿足. B. C 不滿足 10單位:A 反對. B.同意 C 尚可 >10單位:A. B 反對, C 滿足 →10單位成為最後的供應水準 ∴在多數決的投票方式之下, 居於中位數的產出水準將被選擇→多數票決的模式=中位數投票者模式 →投票結果不能使大多數的選民滿意, 只有佔中間位置的選民滿意而已 圖7-3
9
多數決可能的矛盾 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議案, 可能不只一個 (表7-1) 中 vs. 低 → 中 中vs.高 → 高 高 vs. 低 → 低
偏好 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議案, 可能不只一個 (表7-1) 丙 1 中 vs. 低 → 中 中vs.高 → 高 高 vs. 低 → 低 甲 2 3 乙 高 中 低
10
多數決可能的矛盾(續) 若選民中, 偏好有呈現雙峰者, 就會產生此投票的矛盾 若大家都是單峰, 就不會有此矛盾
可透過對議程的控制而左右投票結果
11
三、交換投票支援 Logrolling:換票 (滾木法) 一些為多數所反對的議案,往往可以經由換票的方法獲得通過.
如此可能提高或降低公共決策的效率 表7-2的例子
12
四、左右公共選擇的人物 (1)選民 (2)民選公職人員-選票取向
(3)官僚機構-Maximize預算→導致公共財貨及勞務的供應水準大大超過最適境界 MSC=MSB時, 是最適產量 但在官僚Maximize Budget的情況下, 會使Q↑至TSC=TSB的情況為, 此時MSC>MSB非最適情況 (4)利益及壓力團體 圖7-4
Presentaciones similares
© 2025 SlidePlayer.es Inc.
All rights reserved.